(2014年6月26日山东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要求,省科协全面分析了科协工作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党和政府、科技工作者对科协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在整合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从战略的高度研究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的“五大计划”。省科协八大审议通过了实施“五大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绘就了科协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全面推进“五大计划”的落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科学发展助力计划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主题,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智力优势,引导科技工作者参与改革、服务发展。
(一)探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针对政府简政放权、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重要机遇,指导学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施“学会能力提升计划”,争取更多财政资金表彰支持优秀科技社团、优秀科技期刊。促进学会治理机制,培育一批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的示范性科技社团。按照“发动、引导、培育、示范、推广”模式,以“能负责、能问责”为标准,主动联系政府相关部门,遴选一批有条件的学会进行试点,稳妥引导和规范学会承接政府转移或释放出来的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科技奖励以及成果鉴定等职能,获取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开展非公经济组织科技人员职称评审试点,主动争取人事等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开拓非公经济组织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服务渠道。按照“三不一有效”的原则要求,继续做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定工作。
(二)建设山东科技思想库。围绕全省深化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课题研究,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院士专家高端论坛、院士访谈、学术沙龙、智慧沙龙、学术成果提炼等活动,以《院士直通车》、《科技工作者建议》为载体,每年形成、上报15项以上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决策咨询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在全省高校、科研单位、省级学会(学科群)中遴选一批科技思想库研究基地,建设由专家库、选题库、成果库、决策数据库等组成的工作平台,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省级科技思想库。
二、自主创新推动计划
紧紧围绕创新型山东建设,把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契机,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和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先导作用,推动自主创新。
(三)打造精品学术交流活动。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支持省级学会举办高端、前沿及综合性品牌学术活动,办好科技会展,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以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原始创新,提升山东在全国的科技竞争力。根据“指南引导、双向选择、跟踪管理、择优资助”的原则,每年择优资助省级学会、和市科协举办30项左右重点学术交流项目,带动全省学术活动开展。每两年举办一次山东省科协年会,以“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为宗旨,推动学术繁荣,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举办泰山学术沙龙,每年择优开展5-15个沙龙活动,营造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领学会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更好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取2年内建成一个集开放共享互动于一体、国内外学术交流相融合的山东省数字化科技交流平台,采用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将会员学术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产品需求紧密结合,为科技工作者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继续联合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和地方政府每年开展一次“百名专家企业行”活动,推动科技专家深入企业进行技术对接与合作,加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继续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力争5年内在我省重点领域的建站数量超过100家,进站院士20名、知名专家100名,建成全省统一的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院士专家人才与成果信息库,使之成为全省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的品牌。
(五)实施“海智强鲁计划”。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借助中国科协海智平台、全省各级科协和学会自有渠道以及有关人才中介机构等途径,建设山东省国际技术转移网站,5年内建设一批覆盖全省各市、大企业的省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推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与省内需求对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科学素质提升计划
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统领,以科普资源开发共享、科普阵地与条件建设和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为重点,凝聚社会力量,强化工作创新,全面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普工作便民惠民的实效性,使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
(六)建立完善联合工作机制。强化联合共建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十二五”末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探索建立工作业绩考核制度,通过开展优秀项目评选等形式,调动各市、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落实省委、省政府
《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试行)》, 2014年启动对各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考核评估,2015年完成我省全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2016年对“十二五”期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研究制定“十三五”工作规划。
(七)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以科普资源库、山东科普网站建设为重点,构建我省科普资源集散共享与服务为一体的中心平台。恢复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扶持力度,团结组织热心科普人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创作,繁荣山东科普创作事业。鼓励广大科技人员以及从事科普编创、科技传播等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策划、制作、出版科普挂图、科普图书等出版物,支持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等媒体制作优秀科普音像、动漫作品。推动市场化运作,建立科普展教资源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开发体系,每年开发集成1-2个品牌活动资源包。继续举办科普微电影大赛,搭建高校大学生科普创作平台,吸引更多动漫企业参与。力争每年有50部优秀科普作品纳入科普资源库。开展山东科普产业调研与扶持,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措施,推动我省科普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山东数字科普工程建设和运行,2015年底实现全省(除青岛市)16市安装1万台数字播放终端的目标;建设山东数字科普资源库,2015年集成各类数字科普资源20万分钟,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科技探秘、节能环保、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科学生活、人文精神、科普常识等方面,满足基层科普资源需求;建设完善山东科普网,力争2014年底建成并上线,更好地向公众提供社会化网络科普服务。2015年建成“民间反邪教网络联盟”,形成网络反邪教交流与协作平台。
(九)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加大投入,改善基层科普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平衡现状。围绕建设山东现代化科技馆体系,积极推进省科技馆新馆和各级公益性科技场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免费开放专题科技馆,力争“十三五”末17市全部拥有科技馆,全省各类专题科技馆达到20座以上。统筹推进县域流动科技馆、校园科技馆、乡镇科普大篷车的专项建设与发展,在2014年实现县域流动科技馆全省覆盖的基础上,2015年争取对人口较多的城市增配流动科技馆巡展资源,提高覆盖密度; 2014年启动全省校园科技馆建设试点,争取“十三五”期间实现校园科技馆在县(市、区)的基本覆盖;全省科普大篷车在乡镇及偏远地区开展科普服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围绕构筑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2014年起重点推进在全省17个市政府驻地建立社区科普大学工作,五年内在全省建立50所市、区级社区科普大学,探索在城市社区设立分校或教学点的工作机制,推进社区科普大学的规范化发展。
(十)开展基层科普行动。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与“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主体,每年表彰一批科普工作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群众认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城镇科普示范社区,把科技要素引入农村和城镇社区,促进基层科普
活动的广泛开展。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为重点,以山东省科普专家报告团、中科院老科学家报告团为依托,继续开展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报告百校行、希望行活动,联合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开展600余场科普报告,提高全省青少年尤其是农村在校生的科学素养。组织动员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开展服务“三农”百千万行动计划,每年辐射全省100个乡、1000个村和10000个农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群众性品牌活动,开展好反邪教主题系列活动。
四、科技人才服务计划
认真履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立足人才强省工作大局,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重点,积极发现、举荐、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努力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通道。
(十一)大力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与社科联共同开展相关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人文科学的引领作用。联合省教育厅等部门指导和支持我省高校、科研单位,以在校研究生、新入职青年科技工作者、新晋研究生导师等为重点,举办多种形式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加强科技人才宣传工作,通过“齐鲁科技精英”、“寻找最美科技人”等活动,五年内对1000名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协工作者进行宣传,推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先模人物,树立科技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舆论氛围。
(十二)表彰举荐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构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人才表彰举荐工作体系,继续与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联合开展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每三年表彰奖励60名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60名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并择优推荐参加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每两年举行山东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评选,表彰我省基础研究领域及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取得突出成绩的科学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建议,发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每三年评选一次山东科普奖,表彰奖励在我省技术推广、科普宣传、科普教育、科普创作及支持科普阵地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促进我省科普事业发展。积极支持学会发挥科技、人才的评价作用,引导和支持省级学会设立专项科技奖、人才奖等,向党委政府、社会举荐行业拔尖人才。
(十三)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实施“国际科技交流扬帆行动”,每年资助3-5项对外学术交流活动、5-10名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带动人才成长。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建设在线学习平台,服务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与团省委、省教育厅合作举办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支持省级学会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展示创新成果,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业创新与就业能力。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模型无线电科技竞赛、青少年五项学科奥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系列竞赛活动,面向全省中小学生,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实施中学生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和青少年科学营项目,探索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优秀中学生创新后备人才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五、建家强会促进计划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科协工作规律和工作方式,大力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不断提升科协组织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十四)加强组织建设。优化政策环境,保证县级科协组织健全稳定。落实关于加强园区、高校及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的意见,推动国企科协组织结构优化,使省科协直接联系的企事业科协达到20家左右,鼓励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力争2016年前实现全省24家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全覆盖;联合省教育厅等单位开展专题活动,不断扩大高校科协组织数量。抓好基层科普行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以项目实施带动街道社区科普组织和农技协建设。适应社会团体管理体制改革,引导督促省级学会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探索新形势下科协团体会员的“能进、能出”制度,加强学会群建设,促进省级学会健康有序发展。
(十五)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科协工作的领导,以党的建设带动科协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把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科协组织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重点推进学会党组织建设,按照“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全程作用”的模式,确保省级学会党建工作全覆盖。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县级科协联系点等工作,提高联系服务基层和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十六)加强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在科协系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2015年至2017年通过集中授课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分别对基层科协主席、企事业科协干部和省级学会秘书长进行政策理论和科协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积极面对挑战和机遇,及时跟进,建立经费投入、跟踪问效、评估激励机制等新的制度,以制度建设促进能力建设。
“五大计划”是体现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着眼长远,放眼全局,在遵循规律与传统的基础上,对科协事业发展进行的一次崭新设计,既是科协工作的继承和创新,也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创新工作的关系、面上工作与培育品牌的关系、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立足眼前与规划长远的关系,加强与中国科协工作的对接,发现和培养典型,形成工作亮点和品牌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推动全省科协事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五大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科协及所属组织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心无旁骛,汇聚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的集体智慧,调动科协系统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按照“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总体设计、分步推进,削支强干、打造品牌,爱岗敬业、风清气正”的工作要求,构建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新格局,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把“五大计划”落实到位,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