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参加“质量提升”与“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圆桌会,也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不是质量专家,我是从事微观技术的,但是前些年在标准委的锻炼也对质量有一些认识。我今天从计量、从标准,从NQI的要素角度出发,用《新时代质量需要NQI有新作为》这样一个题目来汇报。
十九大关于质量的关键词非常多,我统计下来,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词与我们密切相关。新时代NQI要有新作为,新时代质量到底是什么?新在哪儿?首先是理念,就是应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质量期待,新时代质量还必须有新目标、新内涵等等。新时代的质量有什么新内涵?有五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质量供给侧改革。二是依靠创新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三是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质量意识。四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质量文化。五是走开放合作共赢的质量道路。综合这些观点,我认为新时代质量规律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质量观。
在座的有很多都是质量大家,我谈质量的概念其实绝对是班门弄斧。质量是什么?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品质作用卓越程度的统称,这是教科书里的概念。我们把质量的定义再抽象一下,质量是特定的主体,指的是人,对某一客体特性期待的满足程度。什么是质量?比如一个纸杯12小时才漏和另外一个纸杯30分钟就漏,哪个纸杯质量好呢?有人说是12个小时漏的那个纸杯,我认为不一定,比如在机场喝水的小纸袋子,如果用12个小时才漏的杯子,那就是资源的浪费,我们没有把人与自然和谐的质量意识放进去。我们再继续抽象,质是什么?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质是认识的基础,是实践的起点。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颜色等等可以量化的特性,由此可以这样来理解质量:质量是通过一组量化的属性、特征、性能等参数,表征客体的内在本质和外部表象,实现主体满足程度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价、进而实现可控制、可改进、可持续,实现质量提升。
新时代质量的本质最关键的是两点:一是质量的人本特性,二是质量的量化特性。质量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质量的量化特征奠定了质量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第二部分我想谈的是质量提升与质量基础设施。怎么实现质量提升,刚才赵昌文部长谈到了哲学思想,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这就是质量提升的核心要义。量值是质量提升的前提,量值的精准就是质量提升的路径。欧洲人早就有一个哲学理念,凡是不能量化的事物,通常都是难以被控制与改善的事物。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说,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在大数据时代,更有一个说法叫量值定义世界。因此从量变到质变,这是解决质量问题的一个路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解决质量问题的终极答案。计量是基础,标准化是主线,合格评定是成果的输出。最近联合国工发组织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质量基础设施的体系及作用。中间的箭头是我画上去的,起于政府,作用于消费者,箭头也可以反过来画,也就是说最终还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也就是人本的质量观。第一层是政府,讲的是规制,第二层是QI,就是质量基础设施,核心设施包括三个方面,计量标准和认可。第三层是与企业和机构或者与市场的对接层面,是指质量基础设施的服务,核心作用是质量提升,包括了合格评定,合格评定包括检验检测和认证,同时也包括校准和检定。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提升,企业的升级,最终来实现消费者能力提升和理念的升级。
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的核心作用是什么?计量是确保量的准确性,是树立信心。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一不二,这叫计量。标准是什么?是实现量的统一性,是解决消费者期待的统一。因为整个社会要组织大规模生产,如果大家的期待不一样,是没有办法组织社会化生产的,标准的实施是建立信任,检验检测是判断符合标准的依据,认证认可提供信任传递的路径,最终合格评定实现了信赖。所以,质量基础设施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树立信心,建立信任,实现信赖。现在消费者都变成了化学专家、标准专家,这是什么原因?好像可以算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但其实是消费者对我们质量体系和质量基础设施的作用极度不信任,什么时候才说明质量基础设施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了呢?就是消费者不再关心标准,只要见到中国制造字样,就认准它了。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张纲参事说的,需要品牌的建立,这个品牌就是中国制造这个更大的品牌。
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围绕量建立信任,其中有一个很显著的价值链,它是通过建立计量的溯源性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树立信心,使标准的结果可检验、过程可复现,从而建立质量信任,通过信任的传递实现人们对质量的信赖。
前面谈到了NQI树立信心,建立信任,实现信赖,同时NQI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创新链条里发挥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个模型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英国计量院(NPL)联合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质量基础设施是在创新和商业之间架起了桥梁。质量基础设施是21世纪解决国家发展质量问题的终极答案,所以,质量基础设施,绝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质量的基础。NQI建设属于公共干预的范畴,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特性,可以这样总结,计量解决客观性,标准解决协调性,认可解决解决公正性,而检验检测与认证解决的是NQI的服务性。对质量发挥的作用,计量控制质量的水平,标准引领质量的提升,认证认可传递质量的信任,而检验检测提供复合型判断的依据。国家电网之所以在智能电表上取得非常快速的发展,就源于一些大的企业,把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合格评定作为一个整体发展,所以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
第三部分是质量基础设施在我国发展的一些瓶颈。首先是能力不足,其实能力不足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我们能力真的不足吗?我们这几年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合格评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简单几个数据,计量的水平在世界名列第四,我们的标准化,我们ISO的张主席、IEC副主席、ITO的秘书长,不可谓不强大,我们的检验检测机构,包括各种实验室认可,数量在全世界也是最为庞大的。发展那么好,为什么还经常看到能力不足,其实核心的原因就是十九大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四个领域,各自为政,力量不同,方向不同,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
其实这四个要素,就像动车组的四个车轮,都有动力,当这些动力协调一致、平衡发展的时候,就会变成“复兴号高铁”。如果这些力量不同、方向不同,不仅不能成为合力,反而形成抵消效应。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要素发展的失衡、制度供给的失衡、公共干预失衡、区域发展的失衡等等方面。
我们对质量强国这个概念作了一个舆情分析,发现主要是质检总局在谈,其他部委反映非常平淡。再看质量政策,我今天特别想表达的观点,就是过去作用力是放在企业,其实我们更大的作用力应该放在消费者,从消费者需要什么入手,比如一些健康医疗,甚至一些简单食品里面的关键的量值,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关于质量政策的供给,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关注的消费者的政策是很多的,而我们质检总局涉及到消费者的关注程度排在第七名,说明我们关注多的是企业,但对消费者的关注是很匮乏的,这就造成了我们质量供给政策的失衡。
第四部分是国外质量基础设施的经验。想谈谈美国的NIST,在标准委的时候,我叫它标准院,我到计量院的时候就叫它计量院,这两个叫法都对,因为它的名称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虽然主体是计量院,但是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政府标准职能,同时检验检测和合格评定都是它的核心业务,它是一个典型的NQI。我第一次这么说,因为我过去总是否定别人说它是标准院,其实是不客观的。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就是以技术为基础经济增长模型,这个模型是各个要素对创新的质量之间关系的一个完整的模型,这个模型在美国应用了很多年了。NIST提出要为美国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提供质量保障,这是他们的一个核心理念。美国的临床检测体系,也是把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合格评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
国外质量基础设施的经验,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劲可持续且均衡的经济增长,需要强大的测量基础设施来支撑,这里建立全社会信心的基础。二是无处不在的测量标准基础设施需要多部门联合制定和应用,这是社会相互信任的前提。三是拥有世界著名的合格评定的品牌,这是传递信任的手段。四是明确自身定位,及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是基础质量设施融合发展的关键。
第五部分谈一下新型质量信任体系建立的思考。首先要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因为质量基础设施,包括建立从信心到信任到信赖,是以量为基础的,所以首先要强化计量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NQI的基础性、支撑性、科学性优势,让计量率先融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检验检测等QI的全要素支撑。记得2014年最后一次代表标准委去德国的时候,当时是德国的材料研究院BAM陪着一块去的,BAM是德国的化学计量院,他说它在给DIN打工,我说为什么啊?DIN是NGO,BAM是政府组织,他说他上一年49%的工作量来源于DIN。我说DIN给你钱吗?他说是政府给的钱,但是要我们完成DIN的工作。德国标准为什么是金标准,这是他们重视量值的结果。
回到前面,质量基础要素的供给改革,应该怎么改革,首先看QI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校准甚至检定,是放在服务体系,放在服务体系有企业对接,这部分应该是市场主导。服务质量主体要谋求一体化发展,有个很好的例子,比如深圳计量质量院,比如常州把计量、标准、检测都合并在一起,我建议它改一个名字,就叫常州质量基础技术研究院。QI这个层面,计量、标准、认可是属于公共层面,应该更多强调公共干预,政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创新质量的供给,要采取融合式的发展。我们最近和国家认可中心、标准院有一个合作协议,希望从技术层面率先融合。以计量技术机构改革为主线,首先是以中国计量科学院为主体的大国家计量院。第二是地方市一级计量技术机构,应该与质量检测、标准化、认证机构合并,构建QI的市场化服务主体。省级计量院应该是重点发展区域类优势产业计量,具有国家计量基准最高测量标准建设能力的这部分要纳入大国家计量院的架构,实现统一的规划发展。行业计量技术机构重点要解决本行业内的计量需求,推动与行业内QI其他技术要素的协调融合发展。行业里的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基本是计量、标准、检测和认证都是在一个机构。
核心的观点:第一,新时代的质量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质量观。第二,质量变革的核心是树立信心,建立信任,实现信赖。质量的基石,就是质量基础设施,质量自信就是要供需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