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温暖团圆,如今中秋佳节将至,在这样阖家团圆的好日子即将到来的时节,让我们从书籍中好好品一品来自秋日的团圆和温暖吧!
1、《我最亲爱的》
时代很大,而日子很小,而生活的当下更是微妙。我们看历史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家庭追述,惊心动魄,然而谁又会想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呢?安居乐业的小日子是多么难得,多么值得珍惜。陈浩以对时代的敏感,在他细腻多情的文字背后,除了对自己的家人与人生的深情外,也有时代的深意。
《我最亲爱的》是一个新世纪台北城市里,最温馨有趣的父女三人行的故事!看姐姐和父亲一起看剧,抱拳互相作揖感慨“父女一场,十分愉快”;看妹妹抱怨父亲总是太幼稚,因为他总是不能意识到女儿们已经在慢慢长大;看父亲和妈妈们凑在一起大聊特聊女儿经这等婆妈之道,比谁都来劲;看父亲和两个女儿一起读《城南旧事》,一起回忆过世的奶奶的厨艺;看他们一起去旅行,一起读书,一起为生活寻找重量……生活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索然寡淡,生活中有心事,有感动,有笑也有泪。我们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岁月静好的人间幸福,也能感受到浮生如寄的淡淡哀愁。
2、《目送》
《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目送(彩插新版)》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3、《另一种乡愁》
1948年7月,一位学习中文的瑞典青年,怀着一颗热爱中国文化的心,来到四川调查方言。半个世纪以后,他成了誉满全球的汉学家,用中文写下一部随笔集,诉说对第二故乡的浓浓乡愁。
马悦然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他用轻松风趣的笔触记述了他在中国的往事、他与中国妻子的浪漫爱情,以及他与中国文人的友谊和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在他的笔下,尘封于卷册之中人和事蓦然间鲜活起来,在我们眼前颦笑、流连,再渐行渐远,留下满卷幽思。
汉学大师马悦然笔下的俳句,巧思精构,又充满了天真与童趣。他不拘格律,运用日常口语,写燕子,写瓢虫,写雪人,跟李白对话,向蒲松龄提问,同金圣叹发感慨,活泼而风趣,以游戏式的幽默洒脱,引领读者进入尔汝群物、物我互置的美妙诗境。
4、《小团圆》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四月二十二日,张爱玲信
《小团圆》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二○○九年二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